0.案例引读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需要什么就拿什么,这是传统印象中农村村落与大自然相处的方式。
-与此同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冲突也越来越明显。
-那么,如何才能让乡村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呢?
1.项目概况
成都市的主要水源河——柏条河、徐堰河自西向东流经郫都区新民场镇云桥村。1985年,成都市自来水六厂开始在这里修建取水口,目前为成都市70%的居民供应饮用水。
但是,由于地下输水管道抬高地下水位,使得低矮处的农田常年积水,逐渐形成了云桥湿地。为了保护云桥湿地的生态环境,保障成都市饮用水供应安全,同时提升当地农户的生计发展水平,成都康华社区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康华”)联合当地政府开展了云桥湿地保护项目。
2.案例价值
①成功实现了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协同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明显。云桥湿地保护项目也开始面临这个问题。
云桥湿地形成以后,村民的生计发展受到很大冲击。由于是集中式饮水水源地,除了无法进行耕种外,水源保护地周边还禁止进行各类新建建筑物以及工业生产,基本上阻断了在水源保护地周边进行任何工业或商业开发活动的可能性[ 详见《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方案》,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因此,农户不仅种植收益减少,而且也“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经营也必须停止,村民们对于水源地保护产生了反对和抵制。
在地方政府、康华和当地农户的共同努力下,农户们不仅争取到了政府的生态补偿金(均户1-1.5万),还开发出“云桥萝卜”这个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2018年,新民场镇的云桥萝卜种植区约2000亩,年产量达160万斤,不仅成功进入了北京市场,而且和日本BFP株式会社签订合作协议,把圆根萝卜销售到了日本。
②社会组织在串联多元主体实现共治共享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些社会问题之所以成为难点焦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多元主体的核心利益很难整合到一起,于是各方无法做到“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最终很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格局。
在云桥湿地保护开始之初,也是面临同样的困境:从整体公共利益来看,湿地保护对成都市民和市政府是有益的,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但是,对农户来讲,却是一件有损生计发展利益的事情,大家并不支持。此外,对地方基层政府而言,湿地保护是一个“双刃剑”——如果治理有效便是一个工作亮点,但如果治理不好,则极容易引发民众和政府之间的冲突,恶化基层干群关系。
对此,康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将成都市政府、郫都区政府、新民场镇政府、村两委、企业以及村民的利益述求有机整合起来。在共赢的利益格局下,各方都拿出优势资源积极参与湿地保护。
比如,从2012年开始,成都市政府每年从市级财政中拿出6000万元专项资金拨付给郫县,用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郫都区政府和新民镇政府也将湿地保护项目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亮点工程来抓,不仅重视环境保育,也大力支持“云桥萝卜”这个创新品牌的打造。此外,农户和企业因为市场利益的驱动,也全身心地发展生产、拓展销售渠道,以获得更多经济收益。
3.案例形成
案例关联机构:成都康华社区发展中心
案例关联项目:成都市云桥湿地保护项目
案例首轮作者:孙闻健
案例写作支持:赵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