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案例引读
常青藤以及这一群服务者是如何将物理空间内的社会活动发展为一个良好的社会服务体系的?
生活馆为什么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常出现的儿童心理问题、人格发育问题?
其服务模式和技术体系是怎样在没有所谓科班出身的专业团队专门研发的情况下而成长起来的?
1.项目概况
北京市西城区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常青藤”)的“在城长”生活馆,首先是物理性的活动空间,即在城市社区内寻找并建立一个场所免费向流动儿童开放。其最初的出发点是常青藤看到相比于城市本地儿童,流动儿童的资源相对贫乏。不仅如此,由于他们的父母大多数在忙于生计无暇照顾,这些儿童在四点半放学之后通常没有地方去,要么只能跟随到父母的工作地,如在菜市场摊位边上玩耍、在小货车里写作业;要么跟着大一些的孩子外出活动,基本安全得不到保障,令人惋惜痛心的危险事件频发。为此,常青藤在城市社区中为流动儿童专门开辟并打造一个个安全的活动空间,也欢迎本地儿童一同加入。
从2013年在北京建立第一个生活馆以后,常青藤秉承儿童友好、儿童参与的发展理念并逐渐将理念落地,获得了多个社区的欢迎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社会资源的认可支持,逐步在北京、安徽、西安、青岛这四个省(市)推广开来,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整合各类资源为各个生活馆提供理念培训、能力建设、案例分享甚至资金支持,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呼应的合作服务网络。在整个运作网络中,各个生活馆既相对独立运作,又位于同一个体系中,遵循同一份公益理念,共享同一套运作技术体系。
尽管当前各地生活馆在创新探索的过程中发展进程不一,但优秀甚至卓越的生活馆越来越多,部分较为成功的生活馆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公益产品,让儿童获得持续的受益。截至2020年底,分布在全国四省(市)的“在城长”生活馆服务社区70余个,每年开馆300天,每天至少服务8小时,每个社区生活馆会员儿童200-500人,每年服务社区周边儿童及家长5000-10000人次。
2.案例价值
本案例最令人感兴趣之处在于一个城市社区里的物理空间,一群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来到空间接受服务,而大多数馆长和老师同样来自于流动人口。尤其是每一家生活馆总体负责运营、活动安排及服务开展的馆长,均是从社区妈妈挖掘培养起来的,其本身也是流动人口。她们最先作为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生活馆内活动,后来成为志愿者,从志愿者转化为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最后又从馆长助理成为馆长。此外,每一家生活馆配备1-2位工作人员,以及若干社区家长、儿童及大学生志愿者,一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各种各样的服务。
3.案例形成
案例关联机构:北京市西城区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案例关联项目:“在城长”生活馆项目
案例首轮作者:戴影
案例写作支持:陶传进